close


#拿回自己人生的主導權

幾位成長路上的朋友,這陣子努力地在探索早年回憶,卻各自在過程中有更多不同的困惑,甚至陷入更深的無底洞。這種想從成長歷程的框架中,破繭而出的想望,我感同身受。

記得剛結婚那幾年,我好怕回娘家。每次過年回家的路上,從巷口開始走進去,越接近那棟公寓,小時候的感覺、記憶、衝突、爭吵、那些畫面…排斥感、壓力、復雜的情緒,全都湧上心頭。每一次回去,事先都要花掉我好大的力氣。小時候殘留的記億,痛苦多於快樂。

 

這近一年多以來,斷斷續續勉強自己重翻過往不快的記憶。這條路走得艱辛,但,面對它、走過後,內心自由許多。它無關如何改變家人、亦無關原諒,而更像是一趟,與自己和解的旅程。

今日,家人的應對姿態和個性,都沒有太大改變。然而,我內心自由了,看這個世界從此大不相同。對於「回娘家」,內心不再有抗拒,現在再看這個家,感覺是回到一個曾經如此熟悉的地方:對小時候很懷念,對現在更加珍惜。

 

從逃避,到願意主動探究,也算是走了幾里路吧! 在上個月在看到「童年不良經驗ACE指數帶來的影響」研究時,一不小心又落入陷井,開始憐憫自己。透過有意識地把時空拉回現實,看看現在過得還不錯的自己,才像是作了一場夢似的又「醒」了過來。

 

挖傷口不容易,但這樣傷口才有機會癒合,現在我欣然接納那個留下來的疤痕,也許它永遠不會消失,但日子久了它會變淡。如果一直不去處理,只是塵封它、當作沒這回事,心裡的傷便會幻化為各種煩悶、焦燥,在體內亂竄,時不時出來搔擾。

 

重新開封不快的記憶並非要一直耽溺在過去,讓自己能合理成為受害者。真正的目的是:為了現在和未來。

 

透過了解父母的應對方式(應對姿態)、和分析自己的生命風格(個性)從何而來?不再對號入座「十二星座」的優缺點,撕下自己(他人)貼上的好的壞的標籤。

不把責任推給過往經驗、提醒自己「有選擇權」,進而為自己的人生負責。這是阿德勒的「創造性自我」的概念。

我們是有選擇的!我們可以選擇如何「解讀」和「運用」手上的資源,既便是傷害,也可以是資源。我們可以決定:要怎麼看自己、怎麼看別人、要看優點或是缺點、要怎麼看這個世界、怎麼回應這個世界。

 

我們可以面對、可以逃避、也可以不理它。沒有對錯,就是一個選擇罷了。過去自己一連串(無意識?)的選擇,形塑出現在這個自己。你希望未來的自己是什麼模樣?就得積極修正現在要做的決定。怎麼做?答案就是:籍由檢視早年回憶對自己造成的影響,然後有意識地「選擇」跳脫慣性的思考和行動方式!

林懷民曾說:「受傷不要緊,街上走著的每個人都受過傷,但還是走的好好的。」如果過去遭遇不幸,試著將它轉化為有建設性的資源吧,而非僅只留下傷害。如果面對真的很困難,也不必勉強自己。走走停停、停停走走,沉澱的時間,也能帶來不同的省思。

 

原生家庭也如同「瞎子摸象」。兒時的我們,能力有限,以為那條細細的尾巴就是大象的全貌。現在我們有機會站遠一點、站高一點,方才理解父母原本就有那麼多不同的面貌。

當我慣性地專注在匱乏面,想到的都是那20%壞的記憶。現在,因為我的「願意」,另外20%美好的記憶也一幕幕陸續浮現了。(另外那不記得或不重要的60%,就隨它去吧。)

 

「完全沒有美好記憶」是誇張的說詞。一定有那麼一點點,曾經給了你希望;否則你不會走到今時今日。也許是兄弟姊妹、一隻絨毛娃娃、一個禮物、一段旋律、一股麻油雞的飄香、一句話、或一個眼神。請認真想。嚴厲挑剔的爸爸曾陪你在河濱旁騎腳踏車,也許就是他表達愛的方式,只是那時的我們看不懂。

現在,我們長大了。我們可以當自己的爸媽、照顧自己的內在小孩,滿足兒時未被100%接納的「被愛的感覺」。我們可以選擇:去看見這麼努力的自己、看見自己的價值,給予自己愛。

 

#理解過去的意義之後,專注於現在

圖:取自網路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unma 的頭像
    punma

    高小露的育兒學堂

    pun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