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昨日和一個認真實行正向教養的朋友聊天,
她說:「幾天沒看書,我教養又重蹈覆轍了」。
我好理解這種挫敗感,過去的這一週以來,我也犯了好多錯
今早才吼小孩,前幾天也對孩子說了「咎責」的話😢

阿德勒給的是一個全新的觀念:
正向教養給的是「方向」和「做法」。
這種教養方式尚未普及,我們只能在練習中不斷犯錯,
透過犯錯,摸索可以調整的方向。

現代,要「溫和而堅定」是很不容易的。
在家家戶戶都打罵孩子的那個時代,打罵對孩子造成的陰影沒那麼大,因為同學個個都是青一塊紫一塊。在自由民主社會氛圍的現在,打罵已不被(公開)允許,孩子們都知道113是什麼專線。

然而在打罵的環境下長大的我們,一方面要抵抗自己的慣性,把指責的手伸回來、不去罵孩子;一方面,在執行「正向教養」時,還得面對外人無法認同的眼光和質疑(很多時候連同個屋詹下的家人,都不一定能理解)。內外夾攻的狀況下,教養的壓力就更大了。

崇建老師說:「做不到沒關係,願意就行了!」

多數的人不願意,是因為:「怕做不到」。
一個抽煙的人一旦承諾要戒煙,
便得面對困難、承受戒煙的痛苦。
如果在過程中耐不住煙癮又抽了煙,便會延伸更多的負面情緒:
覺得自己很糟糕、覺得自己做不到,最後也有可能就放棄了
如果「好的改變」要為自己帶來這麼多的痛苦,不如一開始就選擇不要改變吧,如此,便輕鬆許多。

在教養上的「重蹈覆轍」也是一樣的概念。
每次看完書,便向自己下定決定要對孩子「同理」、「好奇」、「溫和而堅定」。
下一回落入慣性姿態犯錯時,就會覺得自己很糟糕。
我們需要的是:看見自己的努力、看見自己的勇敢、看見自己的願意!提醒自己:要下一個這麼堅難的決定,有多麼值得鼓勵!

忘了在哪一本阿德勒相關的書藉裡,有這樣的一句話:「學習的進步像是浪潮」。
大意是:學習的過程中,我們向前移動、然後會再退回來。重要的是我們每次向前移動時,都比之前的位置再往前了一點。每次退回來時固然會沮喪,但我們更該看見自己的亮點:我們如此努力地往前走!

願意就好了,做不到沒關係!
我們一起討論、一起想辦法:看如何做到?
犯錯後我們可以:覺察、調整、再行動、
再犯錯、再覺察、再調整、再行動…
再犯錯、再覺察、再調整、再行動…

沒有最好、只有更好。

#願意就好了,不必完美,也不必一次做到定位。
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punma 的頭像
punma

高小露的育兒學堂

pun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