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#利其器很重要,更要注意心態是否偏離

「作息表對燁來說,一直都有用嗎?」一位認真的媽媽問我。
「有用嗎?」的問句一出,我就在猜,她大概是跟之前的我一樣,迷失在工具裡了!

幾乎每一項正教教養的工具,在我手上也都曾被用到走鐘:行為結果、給予權利、作息表、家庭會議…。以往也常因為「已經用了正向教養提供的方法,卻沒得到期待中的效果」而覺得挫折。

以作息表為例,我請燁安排自己的行程,到下個行程時,我就請他去看時間,讓他「自己說」現在是「做什麼的時間」,我只需提問:「作息表上排定的是什麼呢?」一開始,作息表像是有魔法般,孩子的配合度直線上升,也常主動往作息表那個角落靠去。

好景不常,一陣子後,再請孩子去看作息表,燁就不去了!因為他知道,接下來我會「請他去做自己安排好的行程」。原來啊!作息表只是「媽媽叫我去做事」的化身,主詞從媽媽變成白板而已,孩子感受到的還是「命令」!

一旦大人在工具裡迷失了初衷,孩子就重新挑起鬥爭:不去看時間、不依作息表行事。媽媽就容易又落入慣性、重啟命令模式:「行程都是你自己安排的呀,你怎麼還不去做呢?」開始催促、叨唸。

重新檢視哪個環節出問題:猜測是我在陪同燁安排作息表時,會試圖導引至自己的期待(我希望他先洗碗再遊戲)。後來我重新考量作息表的界線(睡覺、晚餐時間)和常規(洗碗時間、活動安排),界線之外的排定不再給孩子建議(盡量啦)。

提醒自己:別想用任何工具試圖「控制」孩子。然而在我調整之後,問題並沒有順利解決,燁依舊會在自己安排的行程上拖延。

我學著用溫和的口吻關心:「燁,現在7點了,你安排的是洗碗時間,怎麼了呢?發生了什麼事你還在這裡玩?」取代「你不是說是洗碗時間嗎?快去啊!」

當我的話裡沒有期待、單純好奇,燁會真的讓我知道他在忙什麼:「可是我車車的輪子還沒做好…」、「因為我正要拿聯絡簿要去給妳簽名啊!」

對話幾次後我發現:確實是我打擾了孩子!孩子本來就對「時間」無感,那是孩子獨有的天性和純真!孩子亦沒有不去做,只是在打開書包拿碗時,瞥見了裡頭的聯絡簿,因此想先拿給媽咪簽名再去洗碗。

我自己也常這樣:打算回覆訊息,拿起手機時,卻先點了臉書開始滑(有時滑完臉書後還會忘記做正事😅)。自己都做不到的事,怎麼要求一個孩子呢?要孩子「按表操課」的期待實在過高了!

另一次我問燁:「怎麼了還沒去洗碗呢?」
燁:「因為我剛才先把掃把拿去放好啊,不然妹妹踩到會跌倒!」
這才留意到,5秒鐘前我對妹妹說:「掃把要撿起來拿去放好,才不會踩到滑倒哦!」,結果妹妹沒動作,倒是哥哥主動去做了!(就連我自己也是出一張嘴😶…嗯其實我是用心良苦要訓練妹妹的啊😏)多麼值得鼓勵啊!如此貼心之舉,若換來的是一陣叨唸和催促…是我也會覺得好委屈!

理解孩子後,我便願意候著他,待他把手邊的事做到一個段落。幾次觀察下來,燁完成後通常都會主動去洗碗(孩子玩心重,常邊做邊玩耍,我便勉勵自己欣賞他的自找樂趣)。

於我而言,「作息表」的目的是:讓孩子參與、願意合作、得到安全感。孩子有安全感,就不必一直追著媽媽問:「等一下要幹麻?」在遊戲時間結束時,也不會太耍賴、或哭鬧著屎不要走,因為他很清楚接下來的行程。(更清楚媽媽答應的事會說到做到。)

「孩子能自動自發」對學齡前的孩子而言,是過高的期待。(其實有了作息表後,燁自動自發去洗碗或收玩具的機率算高的,大約有65%) 當我們期待孩子「總是」自動自發,就只會看見孩子不足的那35%;若是有資源能給孩子多一些時間空間,他每一次的主動,都是從0分開始往上加的! 想清楚這點後,我便不再糾結於此了。

 

所有的正向教養提供的方法都只是工具,要拿捏得當、操作得好,並不容易。「善用工具,使它為我們的生命服務,而非被工具奴役」需要大量練習和不斷地犯錯再調整。

現在,若是在使用工具後,親子關係反而惡化,我通常會暫時先放掉工具、調整一下方向再出發。祝福每個在教養路上認真琢磨的夥伴。

#謝謝海蒂老師製做清楚的賓果盤
#阿德勒教養真的很值得深究呢

 

圖:取自 海蒂的療癒3次方 Heidi's Therapy³ 粉絲專頁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阿德勒正向教養 作息表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unma 的頭像
    punma

    高小露的育兒學堂

    pun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