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解構自己的生氣】
#書僮小露推薦
#生氣往往來自於我們不理解自己的需求
同時,對他人的言行有了主觀的解讀或批判。
書裡有一個觀點:
我們之所以生氣,和他人的言行並不相干
生氣,是因為內在有需求沒有被滿足。
也就是說,他人的言行只是「刺激」
而非我們生氣的核心「原因」。
傍晚,燁在浴室洗澡了5分鐘後,喊我進去幫他洗頭
我一邊幫孩子洗頭,眼角撇見肥皂是乾的。
這是第二次了…😕
「燁,你有用肥皂洗澡嗎?」我問
燁沉默,很久。
想這麼久,就知道他沒洗了!
「燁,你有用肥皂洗澡嗎?」燁不語,低著頭…
「有」燁小聲地點點頭,眼睛不敢直視我
(事後回想,我這樣的問法,會讓孩子覺察我早已認定他會說謊,而逼著他不得不說謊。而後我們又容易把孩子的說謊,解讀為對大人的不尊重,引發更多的爭吵)
…
「可是肥皂是乾的」說謊也要打草稿吧?
「沒有啊,妳看,它溼了!」燁把肥皂弄溼。
「你現在把皂弄溼也不代表你有洗啊!」我無言啊
搬出了一堆道理後
「你自己再用肥皂好好把身體洗乾淨!」
丟下最後一句話,我便離開浴室了。
在廚房冷靜時,我感覺自己的生氣,和自己在一起。
我問自己,那個生氣是什麼?
「燁第二次犯了,沒用肥皂洗、還說有」
表面看來,燁的行為還是令我生氣的原因
我沒有選擇權
我試著把生氣的「刺激」和「原因」區分開來
開始自問自答。
我生氣,是因為我有什麼需求沒有被滿足?
「因為我需要孩子身上沒有病毒細菌。」
也就是說,我生氣的
「刺激」是:燁只用清水沖澡,而且他還說謊
「原因」是:在孩子的安全和健康一事上,我沒有得到滿足
啊哈!
那麼,只要燁洗澡洗乾淨,就能滿足我的需求了。
但,燁現在已經在洗了,我卻還很生氣啊?
我繼續自問自答
還有什麼需求我沒有得到滿足?
「孩子對我說謊,我感到很挫折,我希望孩子能對我誠實。」
叮咚!
如果可以誠實,孩子為什麼要說謊?
「因為,孩子擔心說實話會被我罵。」
接著,我能同理孩子了!
撒謊亦非針對我而來,孩子只是在「趨吉避兇」。
「故意說謊、不尊重我」是我原本對燁行為的解讀,
若解讀為:燁感覺害怕,怕被媽媽罵、怕承認做錯事的自己不值得再被媽媽愛,所以才胡謅說他有洗...
嗯,我感覺好多了。
接著我回到理性惱了,自問能如何同理孩子:
「你擔心如果承認沒有用肥皂洗身體,會被媽咪罵是嗎?」
「我沒有要罵你,但我需要確認你有把身體洗乾淨」
「如果你真的沒有洗,那我們就把身體洗乾淨就好了」
如果倒帶,在「逼」著孩子騙我之前,能先同理他,
那麼接下來的發展,可能就大不相同了。
有時想想,親子間的相處會如何演出
決定權大多時候還是在成人手上的
只是我們從小到大的慣性,
無意識地驅使我們把主導權交出去(交給孩子!!)
燁洗完澡後,雖理智已清楚,但我心情尚未完全平復
又在自己的冷靜角閱讀了一會兒。
睡前,我找燁要了個擁抱:
「你洗澡的時候跟媽咪說你有用肥皂,是因為怕被我罵嗎?」
「我知道了,很抱歉我晚上對你講話很大聲…可是你沒洗說有洗,我很生氣、也很傷心,感覺不被信任,我很受傷。」
「我需要你用肥皂把自己洗乾淨,因為我不希望你身上有可能會留有病毒,你能做得到嗎?」
「我需要一個抱抱」
雖然稍早有衝突,但後來,我們更親密了。❤️
#犯錯是學習的最佳機會
#溝通需要方法
非暴力溝通有4個步驟:
一、觀察(不評論)、
二、感受(為自己的感受負責)、
三、需求(理解自己的需求後才有機會滿足)、
四、請求(非要求)
我在運用蕯提爾對話時,常常卡在:對話到一半,失去目標,不知要把對話帶到哪兒去?若是搭配書裡的「需求」和「請求」,則較能把焦點重新拉回來。
而且這本書裡對「感受」和「同理心」有很纖細的著磨,真的超級推薦大家一讀喔!
#非暴力溝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