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今天看到了一個:小孩們選擇:幫助別人 自己享樂 的影片,連結如下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waG0hKSqffU

 

我思索著,如果我兒子是那個小孩,他會怎麼做?

我不確定他會不會買冰淇淋,不過我肯定:燁燁不會選擇捐錢給流浪漢。

因為他的父母(沒錯,我們)從來沒有在他面前這麼做過。

(我會捐錢到捐款箱,但不會捐錢給流浪漢)

他從沒有看過我們這麼做,怎麼可能在面臨這種選擇時,會走去流浪漢那邊?

而看影片的我們,卻為每一個選擇捐錢給流浪漢的孩子而感動?

(還是只有我感動?不會吧@@)

 

我檢討,如果換成是我呢?我會去買冰淇淋或捐錢?

我想我不會買冰淇淋(我會買巧克力xd),但我也不會捐錢

一直以來,我的習慣是:看到討乞的人,都不會捐錢

如果是賣口香糖或賣花賣糖果賣地瓜,我還比較有意願買

在我看來,他至少是靠自己的能力賺錢,而不是等著天上掉胡蘿蔔下來。

而討乞的人:什麼事也不做,光是坐()著、拿個碗、點點頭,

就只想靠善心人的同情和拖捨過日子。

我們給了錢,不是助紂為虐,告訴他:這麼做是可以過活的!?

我們助長他這樣的心態,對他個人有什麼幫助?

而這樣的人多了,對社會又有什麼幫助呢?

 

約莫3年前吧,我記得當時我獨自揹著6個月大的燁燁出門

  轉個彎往地下室走  就到達目的地   前  的那個轉彎處,

遇到一個迎面而來的流浪漢,拿著紙碗伸手走向我:小姐幫幫忙

我下意識很快地搖搖頭回絕他:不好意思,便迅速地轉彎走下地下室

原本掛抱在燁燁身上的那隻手,不自覺抱得更緊了,

潛意識害怕這個討乞的陌生人,可能因為達不到目的而傷害我懷裡的小孩。

就這短短的幾秒鐘,事情就過了。

 

可是在我走下樓梯的過程,他剛剛乞求的那個眼神,

和轉身後才聞到的那股尿騷味,卻讓我久久不能忘懷…

我好像做錯了一個直覺告訴我。

買完東西後,走回這條路,我尋找剛剛那位阿伯的身影,想幫點什麼

特意繞來繞去、還站在原地多待了幾分鐘,就是遍尋不找他去哪了。

不知道為什麼,我很後悔。

“也許有些事不能靠腦袋思考,只能靠直覺”我告訴自己。

 

 

這將近一年來,我認真在身體力行阿德勒生活法

其中幾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:

“必須從自己開始去做,無需考慮別人(是否會改變、是否提供協助…等)”

“過去發生什麼事,和當下一點關係也沒有;

而未來會如何,也不是當下要考慮的問題“

所以,不用去想,他為何會坐在這裡乞討?是否可憐到值得施捨?

也不用在意,他會拿著討乞得到的錢,是拿去吃飯或拿去買手機?

更不用去想:他是演戲騙錢的?還是真的需要幫忙?

 

以教養的觀點來看,舉個例子吧:

大人耍把戲哄騙嬰兒,嬰兒是"被哄騙者",但嬰兒是快樂的

有些大人"假裝歡樂"賣笑、騙小孩,但自己心裡卻不見得真的有開心。

而有些大人在哄小孩的當下,自己也是樂的,那不是棒呆了!

 

我們只要活在當下:捐、或不捐。

選擇要不要捐錢,是出於我們的善心善念。

選擇騙人、或得到錢後奢侈花用,那是他的課題

依照牛頓第三運動定律:

若存善念為善行,我們自己得到的回饋,也必定會是良善的。

若細思計較,大概自身也永遠不會有滿足的時候吧。

 

最近剛好在讀<關於人生,我確實知道>這本書

關於幫助別人、給予的議題:

每一天,我都努力為某人做件好事,不論我是否認識那個人。

歐普拉這麼說。

能為其他人做些好事,這一份快樂來自於,

你知道接受的人會把這事當成靈性的恩賜。

我確實知道的是,樂趣是能量的交換。你給出什麼,就會收回什麼。

你的樂趣等級高低,取決於你如何看待自己這一生。

你內在的遠見願景,亦即你美好的靈性微聲在日常生活中給你的引導與恩典

---而那也就是快樂了。

 

同時,在關於拒絕的議題上,她也說:

從今以後,我將忠於自我的意圖而行動。

若非出於真心,我再也不要為任何人做任何事。

若非我全心全意都迴燙著「我願意」,我再也不要參加會議、打電話、

寫信、贊助或出席任何活動。從今以後,我將忠於自我的意圖而行動

 

我不很確定歐普拉提到的這兩個概念,我將之擷取用在施捨給流浪漢

的議題上~適當與否?

 

不過我想,不論對方是誰,

我們都要努力:用更多包容和尊重來對待。

關於要不要捐錢(無論是給流浪漢或慈善單位),應該就是:

無需考慮利弊、亦沒有是非對錯。

想幫忙,就歡心幫忙,不用期待他人感謝

不想幫忙,就坦然拒絕,不用有罪惡感

 

此時在我心裡冒出的一句話是:「我能為你做些什麼嗎?」

 
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punma 的頭像
punma

高小露的育兒學堂

pun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