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在菜市場聽婆婆媽媽們閒言閒語都覺得好有趣
全職媽媽若一整天跟不會講話的孩子相處,有時真的會和外界有隔閡感
去市場買買菜、順便聽聽婆婆媽媽們的叨唸~
有時候能得到"跟外界有點接觸"的感覺~呵呵
今天在菜市場聽到這樣的對話:
客人婆婆A:我不要再帶孫了!這也不行那也不行!讓他們自己去帶
老板婆婆B:對啊,現在年青人有年青人的想法,都是要溝通
客人:我兒子一直叫我這個也不要、那個也不行,不然到底要怎樣
老闆:嘿啦,醫生也是都這樣教他們,所以他們才這樣跟你講啊
客人:反正我才不要帶孫,叫他們自己帶,他們又沒能力帶(邊講邊離去)
老闆婆婆B:真不公平,有些人是沒孫可帶,有些人是有孫還不要帶
老闆婆婆C:對啊!那個客人A每次來都講,講好幾次了
婆婆B:對啊!我都沒孫帶,如果有就好了!
婆婆C:現在年青人,有的人不想結婚,有的人不想生,要有孫可帶~不簡單啊!
--------------------
我好像看到以前的自己哦!
在帶大寶時,對於"長輩帶小孩"一事我也有許多介意的點
二寶出生以後,我倒是放寬心多了 (傳說中的第二胎隨便養出現了XD)
對於長輩帶小孩,那些我們看不慣的"老方式",大概就是:
塞糖給孩子吃、跟孩子說地板(媽媽、桌子)壞壞、坐螃蟹車、電視看到飽…等
換個角度想:長輩其實沒有”應該”幫我們帶小孩,
他們的出發點是疼孫,但是沒人會幫他們update教育方法,
他們也就只能用古時的方法來帶孩子了。
一從這個角度看長輩,就比較能不那麼要求他們了。
跟公婆相處時,我查覺當老公下的"不要"指令太多,會使他們不知所措
最後就覺得:怎麼那麼麻煩,你們既然覺得我帶不好,乾脆我不要帶了!
慢慢地我們學著在對老人家說"不要做~"之後,解釋:"為什麼不要做?"
有助於溝通上專注在談”行為”,而不是針對他們個人做評價。
帶不帶孫事小,打壞感情,傷了養育我們長大的父母的心,才不值呀
認真回想3年前…我介意的點也好多好多哇,現在是真的看比較開了。
面對長輩和我們教養觀念不同的問題,我和先生目前是這麼做:
如果可以事先預防,是個好辦法:把我們很介意的點,講在前面,盡量避免讓它發生
再進一步,可能可以試著跟爸媽說:"親子親家建議可以怎樣帶孩子"
(推給親子專家,比較不會有被我們命令或教導的感覺)
例如:
”王宏折說不要給孩子吃糖,因為現代的糖、跟媽媽你們那一代的糖果不一樣,
現在的零食,化學添加劑都加很多,所以你看現代才那麼多小孩過動 (加例子)
您可以給他吃:起司球、優酪、水果…之類的。這些有維生素、礦物質、
蛋白質、鈣…等,孩子需要的營養素,這樣小孩也會長的比較頭好壯壯哦!”
(事先替孩子買一些我們可以接受的糧食,交給老人家)
例如:
家裡若有螃蟹車,又吩咐不要給孩子坐,用螃蟹車帶大孩子的長輩當然會覺得:
明明就有這個工具,為何不能使用?不坐白不坐很浪費啊!
若能事先預防--直接就是不要買,就不會有給不給、浪不浪費的問題了,
也可以事先跟爸媽講好,要買嬰兒用品給孩子使用前,可以先知會我們夫妻兩一下,
免得老人家自己先買了,才聽到我們說不能坐,
換成是我們,也會有:”出錢出力卻被被潑冷水”的感覺!
現在的小兒科醫生,大多數都很樂意給新手爸媽們經驗和建議,
有部份產品已有研究顯示:會影響小孩的發展、或有安全疑慮的,
就不要再當冤大頭再把錢花在上面了。
例如:
"不要跟孩子說地板壞壞,因為他去撞到地板,也是在學經驗:
撞到是會痛的,但不會痛很久,我們可以幫孩子冰敷,但不要責怪他人/物品
孩子撞個幾次若還學不會如何避免去撞那個硬硬的東西,便要留意他的發展問題
但如果孩子受點傷,為了安撫孩子,就教孩子罵東怪西,以後孩子便覺得:
「凡事只要不順自己意,就是世界的錯」,這樣對孩子的性格不是好事。
孩子3歲時不小心走路拌絆倒,也許有人幫他罵石頭、有大人給他乎乎秀秀
孩子30歲時再走路絆倒,這時候再回過頭來怪石頭,那就一點也不可愛了。
如果家裡資源予許,媽媽也有這份心思,我都好想跟媽媽們說:多自己帶些吧!
孩子願意黏著我們的時間,老師說,只有10年而已啊!
以前我覺得10年很長,怎麼這會兒聊國高中發生的趣事,都是快20年前的事了
這會兒才覺得,10年真的很短餒! (兒子才剛出生不是嗎?一轉眼也已經3歲半了!)
再來他孩子會慢慢展開自己的人生:他會有朋友、有另一伴、有事業、有家庭…
孩子越小的時候,父母就是他的天、他的全部!隨著孩子長大,想留也留不住!
如果真的沒辦法自己帶,又必需交代給長輩帶,那麼,能溝通則盡量溝通
不能溝通,不如就放棄"改變長輩"的想法吧!
教養的責任原本就是在父母身上,長輩要做(想做)的是含貽弄孫!
我們要有信心、要相信自己(父母)對孩子的影響力,絕對是大於長輩的!
長輩願意幫忙照顧孩子,我們感恩。
至於那些看不過去的細節,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吧!
孩子大了,回想起小時候被爺爺奶奶寵上天的情景,八成會是笑著懷念吧!
我現在練習,當小孩從阿公阿嬤那兒回來時,把"和睦的親子關係"放首位,
不再跟孩子計較他吃超過多少份量的餅干零食、
或責罵孩子看了幾小時的手機電視。
只是謝謝爸媽願意幫忙照顧、與孩子聊他如何陪阿公阿嬤渡過開心的午後。
孩子很聰明、也很清楚:我們的界限是有道理的。(前提是真的有道理XD)
我們和孩子間的感情越好,我們想傳遞的價值觀,孩子就越聽的進去
關係越差,孩子便越是刻意要和我們所期望的”背道而馳”,越走越遠越偏了。
好,今天的感想是
菜市場是個好地方。X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