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我從糖果(包含所有糖、餅乾、零食)身上釐清了一些價值觀。
在面對別人拿糖果要給小孩時,我之前都是教孩子:不能拿!
實際上更多的狀況可能是:
一、大人沒堅守自己的原則,對方太熱情~大人也推不掉,只好(自己或孩子)拿
二、大人很有勇氣的拒絕,堅持原則、不拿就是不拿,即使氣氛鬧的有點僵。
第一個做法,大人做的跟說的不一樣,小孩也學會:"知道的事做不到"。
然而,教小孩:”寧願沒禮貌,也要堅定說不,以避免傷害” 是否是好的呢?
守原則、身教言教、保護自己…等,這都是正向的,也必須教育
但以此例來說,其中卻隱藏了一個問題:
我似乎也在教導孩子對於人性的不信任!
試想這個場景:我們帶著孩子去公園玩,
孩子跟另一個孩子A玩了起來,玩一陣子孩子累了
A媽媽拿出自己帶的小餅干給A孩子吃,我們的孩子盯著餅乾似乎也想吃
好死不死我們又沒帶餅乾! 而A媽媽也願意教A孩子分享餅乾給我們的孩子
但A媽媽對於我們和孩子來說,應該還是算陌生人吧?!
那此時,我們要教孩子拿?還是不拿?
所以關鍵在於應該教導孩子分辨:為何可以?為何不行?
教導孩子:我們不去害人,但還是要有防備心
(有防備心不代表要視每一個陌生人為敵)
小小孩確實會比較沒有辨識能力,
但如果孩子已經滿2~3歲,其實真的懂很多事了,只是還不太會表達
可以開始試著教導孩子如何辨別情境!
(當然還是要考量每個孩子的發展有區別~還是需要爸媽用智慧判斷)
如果孩子只學會不吃陌生人的食物,但卻會吃認識的叔叔阿姨給的食物!
那誰能確保這位認識的叔叔阿姨就不會心懷不軌?
新聞裡的孩子~吃下有加東西的糖果,多數反而是身邊親近的大人給的!
(孩子對陌生人有防備心,但對認識的叔叔阿姨們卻沒有)
所以重點不是”誰”給的糖,而是這個大人的”行為”和其”意圖”
之前我帶孩子出門,也常常會一直這樣叮嚀孩子:
"要牽好媽咪的手,不然你被壞人抓走怎麼辦?"
"陌生人的東西不能拿、不能吃…" 等等(以下省略100句)
有時候連我自己說出口時,也會覺得這樣教好像哪裡怪怪的
後來才意識到:我好像也在教孩子:不認識的人都是壞人!
我在教孩子:這是個不值得信任的世界!
大家都說:現在的人對別人都不信任!(尤其是台北人被說的最多)
我才發現,我自己也是這樣教孩子的!
我自己先信任別人了嗎?
我們都會怕遇到小燈泡事件中的王景玉
但是,身邊的100個陌生人裡,那個人可能只佔0.5%甚至更少
我們真的需要為了那0.5%,拒絕對99.5%人的信任和關懷嗎?
說實在的,那陣子我要帶小孩出門時也會怕,而且我還1個帶2個
有一次我和老公討論這事,老公這樣比喻:
”你有沒有開車出門的經驗?
你自己很小心、很遵守交通規則,卻被後面一台不長眼的撞上來!
難道從此你就不開車出門了嗎?
我們活著,生活中本來就存在很多風險! 這就是運氣和機率問題啊! "
是呀!
我們如果因為怕遇到壞人或為了降低風險,就鮮少帶孩子出門了
孩子失去許多和人相處的經驗、和許多活動上的體驗,這樣值得嗎?”
(何況~也不可能真的從此都不出門)
如果要教孩子沒有變通地堅守原則:陌生人的東西就是不能吃
那萬聖節時我們應該也不必讓孩子去大街上TREAT OR TRICK了!
孩子們拿的都是陌生人給的糖果耶!
我們剝奪的不只是孩子對世界的信任,也剝奪了他們童年的樂趣
教孩子分辨,很不容易,尤其對大人來說:很煩麻,
因為要一直不停講解、舉例很多不同的狀況。
要一次一次地講,讓孩子知道為什麼這次可以拿?上次就不行拿?
要一有機會,就重覆確認:孩子聽得懂我們在說什麼、並且沒有誤解。
但是,就算孩子搞錯了!那也是一個過程啊!
沒有孩子能一開始聽大人解釋道理,就可以完全理解的,
也沒有孩子聽1、2次就能懂的 (我自己也是學習新東西很慢的類型)
問題在於:大人覺得孩子聽不懂,所以不教(懶得教)。
結果孩子就會真的不懂,因為根本沒有人教他!
如果大人能:覺得孩子不懂,所以願意教、有耐心地教。
沒錯,孩子一開始一定會混亂也會出錯,
但是教3次、5次、10次…孩子的分辨能力一定會慢慢變好的!
一開始也很懷疑:我一直在解釋的這些~兒子真聽的懂嗎?
後來我也不管他到底懂不懂,反正就當作他懂~繼續講 (口很渴的xd)
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 、有一天居然換兒子講那些"我說出口的道理"給我聽!
兒: 一天只能吃一顆糖果,不能再吃了哦!不然吃太多會長不高!
兒: ㄟ媽咪妳要牽我的手阿! (剛要走出社區,都還沒走到馬路上,兒子手就來了)
兒: 別人的糖果不能拿,如果媽咪在,媽咪會決定要不要拿
(然後我就會再補一句:對,但是媽咪拿了也不一定會給你吃哦! 兒:嗯。)
……等等。
總之兒子最近開始~好像他是大人一樣地~講出那些我對他講過的道理 給我聽!
一開始會覺得他只是在重復我講的話,慢慢地我發現他越來越懂這些話的意思。
“原則”和”彈性”的拿捏,確實很難,
尤其更多時候是我們當爸媽的自己都沒想清楚:為何"不行",又為何"可以"?
這兩者之間,拿捏不好~孩子會覺得爸媽的"可以、不行"是隨心情起伏的
所以就會一直挑戰爸媽的底線,讓我們的教養更困難。
若是拿捏的不錯,孩子慢慢地會知道底線在哪裡、及為什麼是這樣的規定,
孩子會知道爸媽有原則,但也有彈性。溝通上才能有效果、會願意接受。
講給孩子聽,讓孩子知道”我們為什麼(不)這麼做”,很重要。
過程中孩子會一直試探,他必需從這些"試"中確認底限、然後找到安全感
So,從:”試著把孩子當聽得懂的人”開始,好好跟他解釋吧!(even他只有3歲)
最後備註
現在網路有好多文章都說吃糖果會造成孩子有:
發育問題、過動問題、過敏問題、情緒問題…等等。
完全同意:確實不能讓孩子無限制地吃任何他們想要吃的糖果餅乾!
但是糖果餅乾零食也真的不是什麼猛獸怪物!
我們可以選一些自己覺得OK的讓孩子吃,而不需要全部禁止。
完全不讓孩子吃,孩子就學會:不在我們面前吃、而是在背後偷吃。
孩子才更可能會在我們保護不到的地方~被有心人用糖拐走
(因為媽媽平常都不給我吃,現在有人給我吃,媽媽又沒看到,我當然要吃呀)
現在是21世紀開放的民主時代,是資訊爆發的時代 (物質也是)
擋著藏著不會比較好,不如把它端到檯面上,從小就跟孩子一起面對
共勉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