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IMG_20200111_140647

這半年來,隨著翎活動力越強,
我也越來越害怕一打二出門
一想到要帶著:2 kids+推車+離離扣扣
就打退堂鼓了
媽媽願意去的只有住家附近的公園😅

一直以來我帶翎出門一定是推推車
燁也跟著我一起把包包都往推車上掛
翎只要走累了,媽媽更是樂著讓她坐推車。
畢竟要顧兩個孩子還要顧推車實在太手忙腳亂了啊😵

上個月去了可能親子團,課前通知單提醒:
「讓孩子自己準備包包、揹包包出門」
後來我有了不同的想法:也許是我小看了翎!
最近看到孩子們的進步,著實有感而發。

自行在家正向教養大約一年多了,
過程中還是有許多不解和疑惑,
但越了解阿德勒教養,就越能懂得:
孩子的不良行為是源自於對客觀事實錯誤的解讀!
「即效性」的教養方法也許能壓抑孩子的表面行為
但核心問題沒有處理,相似(相同)的問題很快就會再出現

也因為懂了「理解孩子」的重要性,
在對家庭間的互動模式和親子關係不清楚的狀況下
專家們不容易透過文字就幫得上忙。
於是還是著重於自身的閱讀默默練功,
藉由學習孩子的發展需求,試著更理解孩子。

隨著一次次溫和堅定或對話的成功經驗,更加確定
唯有當大人能看懂孩子的真實需求和內在冰山,
我們才有機會引導孩子往「正途」上走。

翎快滿兩歲了,再次帶著孩子去親子團
三堂體驗課,各有學習
第一堂,老師回饋燁的一些舉動是因為「想被看見」。
第二堂,老師提點我讓翎坐在腿上的那個位置是「王位」!
第三堂,老師再三提醒手足紛爭的解方:「單獨約會」!

跟著正向教養讀書會一多了,
雖熟知在生活上要創造能滿足孩子真實需求的環境:
「成長的能力」
「貢獻的價值」
「作主的權利」
「無條件的愛」

實際參加親子團,透過老師們的觀察,
也發現,當自己陷在教養難題裡時,
其實甚難客觀分析狀況。

在老師回饋後再回頭檢視自己,
覺察到,自己在家落實正向教養以來,
似乎比較著重在「作主的權利」和「成長的能力」,
在「貢獻的價值」和「無條件的愛」比較薄弱。
(知道跟做到真是兩件事啊…)

我思考著,這也許是為何燁很喜歡「發號施令」的原故…
原來,在練習接受孩子「如其所如」的同時,
意識到
#我們很可能正是形塑孩子模樣的創作者
也甚為重要!

這一個月來透過練習
陪著兩個孩子出門前收拾包包,
三個人一起(不爭寵地)走在馬路上、
一起坐公車捷運、過馬路
只要有人情緒上來開始歡,
就一起到旁邊,好好的哭一哭彼此冷靜一下
調整好了,再以好心情一起重新出發

最近感受到我們母子的進步,
燁不再把包包掛推車上或丟給大人,
而是習慣從出門到回家,包包都揹在身上。
翎更積極,每次出門前就急著去收拾包包,
腳力也變好了,最近出門幾乎不用再帶推車!

現在的我,好喜歡這種
大人小孩各自揹著包包,即獨立卻又無比親暱的感覺!
(少了推車,坐公車也方便多了)

2020正式參與可能親子2團,
期待今年更落實正向教養、
更悅納自己和鼓勵孩子
親子關係更安心自在

#有教養觀念相同的夥伴們一起學習感覺真好
#可能親子團
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punma 的頭像
punma

高小露的育兒學堂

pun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