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小孩放寒假的覺察和調整
孩子們的3C時間是一天30分鐘
自從放寒假後,燁常一大早就問:
「媽咪~我們現在可以看電視嗎?」
有時候還沒吃早餐就想看電視
有時候天氣好早上想帶孩子們出門,
燁會說:「那我想先看電視,看完再去曬曬太陽」
上周有幾次沒先看電視就出門跑跑的經驗
燁在活動的轉換休息時,問了幾次:
「媽咪我們幾點要回家?」
「因為我想回家…看電視!」📺📺📺
(媽媽心裡白眼無限啊🙄🙄🙄🙄🙄🙄🙄)
覺察到這個狀況後,
我試著檢視自己的期望是否有調整的空間?
「一大早看電視有何不可?」
「先看電視再吃早餐有何不可?」
「孩子想先滿足樂趣需求有何不可?」
才驚覺,我也是被隱形規條定型了!
既然有3C時間
就讓孩子們滿足「作主」的需求吧!
後來,只要孩子來問「能不能看電視?」
「每天都有30分鐘的電視時間,你們可以自己決定!」
我就這樣回答
當我想清楚,就能放輕鬆了,
也不再為了「孩子何時想看電視」升起情緒
偶爾遇到必需帶著孩子出門跑大人的行程時,
也會提前告知,讓他們在出門前先看電視
孩子們因體驗到自己有決定權
且每天也真的都有看到電視
最近的早上,他們反而都先遊戲、吃早餐
隨著練習,孩子們的自律也讓我驚豔
30分鐘時間到,燁總是主動關電視
翎也從一開始的會哭著魯「還要看」,
最近能在關電視後主動調整情緒、
慢慢把自己切換回「正常模式」
出門也不再因為擔心到家會太晚無法看電視
因而更能好好地融入當下的體驗了
扣除睡覺,孩子醒著的12個小時裡
要吃3餐+點心(水果)
也就是說,平均不到3小時就要吃東西!
寒假以來,發現自己常常在「叫孩子吃東西」
表訂的用餐時間到,孩子卻還不想吃
早餐🍔「還不餓」,吃得晚
午餐🍜「沒有很餓」,吃得慢
晚餐🍲「我飽了」,吃得少
一方面媽媽備餐很沒成就感
另一方面,也發現自己大把的時間都花在:
備料煮餐、整理餐桌、清理櫥具和水槽
面對這樣的狀況
意識到自己潛藏著這樣的信念:
「準備豐盛的三餐給孩子吃,才是好媽媽」
問題是孩子就真的不餓呢!(其實我也不餓😅)
仔細想想,待在家裡耗的體力實在有限
為了「不餓還是要吃」,媽媽把自己搞得很累
「要孩子吃飯」,要滿足的到底是
「好媽媽的認同感」還是「真實的飲食需求」?
好吧
家裡就我們1大2小,是要「好媽媽」給誰看?
於是就順隨著我們的真實需要
調整成「一天只吃兩餐」:
10:30早午餐、13:30水果+點心、17:00晚餐
最後分享一下
我們磨合了兩週後的 #寒假作息表
(不用趕上課的好處是大家能一起睡到飽了咧🤭😂)
9:00起床,兄妹遊戲時間 (媽媽備餐)
10:30早午餐
11:20電視時間
12:00妹妹午睡(媽媽陪睡單獨約會)
哥哥練習跟自己獨處
12:30媽媽陪哥哥單獨約會
13:00媽媽備餐、叫翎起床
13:30點心/水果時間
14:30外出跑跑
16:30回家備餐
17:00晚餐
18:00洗澡、親子時間(共讀/遊戲)
19:50晚安儀示
20:20上床陪睡
21:00媽媽下班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unma 的頭像
    punma

    高小露的育兒學堂

    pun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